一方面,该片把搜集游戏IP的精神改头换面延续了下来,足够“复古”;另一方面,它还用眼花缭乱的形式具象化了丰富多彩的互联网世界,足够“创新”。
我知道有一部分观众嫌弃影片的剧情不够新鲜(甚至老套),讲故事的方式不够高明(略微肤浅),用过于娱乐化的华服消解了本可进一步深挖的内涵……但它打动了我,这就够了。
【友情提示:下文略有剧透。】
说到《大闹互联网》,其最大的噱头必须是(根本绕不开的)无数彩蛋。
除去互联网世界里那些或如雷贯耳或新超酷炫的icon外,最棒的部分自然是迪士尼爸爸“秀肌肉”了:不管你承不承认,版权多真的可以为所欲为!
迪士尼本部、漫威影业、卢卡斯影业、皮克斯工作室——如果说当年迪士尼布局这江山版图时还有人缺乏概念,那么本片惊鸿一瞥足以令人更直观感受迪士尼的强大。
精明的迪士尼把小算盘打得噼啪乱响,最优秀、最出色的“彩蛋”当然得留给自己——公主大联盟。
这里不得不提一个历史梗:在云妮洛普和14位公主互动时,讲着一口没人懂的苏格兰语的梅莉达成了“异类”,不仅因为她是唯一来自于“皮克斯”的公主,还因为她与《无敌破坏王》有点“小过节”。
皮克斯的《勇敢传说》和迪士尼的《无敌破坏王》都在2012年上映,两部动画电影也不可避免地被拿来比较,不过主流评价相差甚大,许多观众戏称“创意无限的皮克斯拍了一部非常‘迪士尼’的电影,而传统的迪士尼却拍了一部非常‘皮克斯’的作品。”
之所以说“公主联盟”是本片里最好的彩蛋,是因为她们不仅熟练玩梗,还懂得破梗。
迪士尼的公主们多数“出生”于相对传统保守的年代,她们往往是被动弱势的一方,身世经历曲折,需要男性来拯救,公主们还以此来判断云妮洛普的公主身份,这份“自黑”早在预告片时我们就见识过了。
最令人惊艳的部分,则数公主们一改往日形象,群策群力营救了拉尔夫——连白雪公主都能把毒苹果当毒镖用了,这世界上还有什么事她们办不到的?这种“公主当自强”的独立精神,可以说非常与时俱进了。
相比起各种彩蛋的精妙使用,我觉得《大闹互联网》更值得称道的,应该是对互联网世界的塑造。
影片中的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未来化都市,既现实又虚幻。里面有虚构的平台,比如BuzzTube(山寨YouTube),也有EBay这样实打实存在的公司。
在这个似乎无边无际的世界里,只要轻轻一点,你就可以去任何地方……这让我想到了一个相当古老又十分贴切的词汇:网上冲浪。
影片在塑造网络世界时做到了“客观实际”:只描绘各种各样的网络现象,而不附加主观评判。
哪怕对“暗网”也是如此。
这可比某些为了博眼球而一味片面化、妖魔化“暗网”的媒体推送强多了。
在这种尽可能保持客观理性的语境下,再适当赋予“网络公民”人格/性格便会很有意思。
《大闹互联网》在客观的同时也不是完全没有“态度”,它只是把态度包含在了现象中,没有携带褒贬意味明显的赞扬或批判。
赞姐为拉尔夫量身定制“网红集赞流量变现”的计划就很典型。
以上是《无敌破坏王2:大闹互联网》有目共睹的优点,但我最中意的却是影片最富争议的主体内核:友情的成长。
第一部《无敌破坏王》讲述了各自寻找“认同感”的拉尔夫和云妮洛普,在机缘巧合之下成为挚友,观众见证了一段友谊的诞生,这种经历不可复制。
如果说第一部电影证明了“不同的人也能成为朋友”,那么第二部就是要证明“在发现各自的臭毛病和不同追求后,朋友依然可以是朋友。”
照理说,拉尔夫太够意思了:云妮洛普嫌闷,他就帮忙做条新赛道;《甜蜜冲刺》坏了,他就带朋友去互联网找方向盘;为了凑买方向盘的钱,他又去拍各种沙雕视频集赞……
“朋友”可以是完美的,但没有一个“人”能够完美。拉尔夫也有他的毛病,比如烦人、黏人、不自信……事实上,片中两次“危机”都和他脱不了关系:《甜蜜冲刺》被玩坏,源于拉尔夫擅自在终点前新建了跑道,互联网世界遭遇病毒袭击,是因为拉尔夫自己成了最大的安全漏洞。
为了帮助朋友、挽留朋友,无恶意的破坏王成了造恶行的“破坏王”,这便是对“友情变故”处理不当的后果。
说穿了,谁都有自私、任性的一面,绝大多数人也无法成为/拥有“完美的朋友”,因为我们有各自的问题和毛病,也有各自的梦想和追求。
可谁规定了不完美的人、道不同的人就不能是朋友呢?《大闹互联网》的最后,拉尔夫和云妮洛普达成了“和解”,一个在冷冷清清的游戏厅内无所事事,一个在危险刺激的“狂野飙车”中漂移穿梭——友谊并没有被距离拆散,反而因为双方的成熟而变得更加坚韧牢固。
能让我产生这种共鸣,《无敌破坏王2:大闹互联网》便是完美的。